波羅的海的 15 x 9 (拉脫維亞 , 俄羅斯, 丹麥, 愛沙尼亞 , 芬蘭, 德國, 立陶宛, 波蘭, 瑞典) (旅程日期: 2011-07-09 至 2011-07-23 ,
旅程性質: 消閒度假, 宗教旅遊)
繼上年的「北京利瑪竇史蹟之旅」後,今年夏天,又跟著夏其龍神父,在15天內暢遊圍著波羅的海9個國家。
夏神父在出發前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我們 - “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帶著Imagination,「旅行」就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藉著眼前古蹟、歷史遺址,在15天的旅程中,想像維京人是如何掘起,經驗中世紀歐洲的盈與虧以及體會近代戰爭帶來的悲慟。
******
15天的第一天,我們在丹麥的首都,亦是丹麥最大的城市和港口 - 哥本哈根渡過。
我們第一站來到位於Roskilde (哥本哈根的市郊住宅區) 的維京船博物館。博物館內收藏了五艘在維京時代 (距今大概1000年) 的船隻的遺骸。憑著這五艘「船」的形態和功能,參觀者可以知道維京人的航海歷險歷史。
五艘船分有戰船、商船和捕魚的船。一向也以為維京人只跟「海盜」和「魚」有關,原來還會做生意 @_@...果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據museum guide所說,發現這些「船」的時候,是一塊塊的平鋪在海底的木板。考古學家經過不斷的計算,歷史文獻和想像力,先用金屬鋼架建立船身,然後把船的「原裝木板」一塊塊的,按著原本的位置,「貼」上船身。就是這樣,便「建立」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五艘船。
另外,船的號碼順序是 1, 2, 3, 5, 6。咦...4呢? 原本考古學家以為是有6艘船的,後來發現2號船和4號船原來是屬於同一艘特別長的船,所以便只保留2號船。
有一小資訊︰據是維京後代的museum guide說,維京人的頭盔根本無角。但觀乎北歐的著名紀念品 - 維京戰士小木偶,大家也似乎很愛那對角。
除了展覽外,博物館提供實習活動 - 博物館備有多艘仿造的Viking ships,大家可以揚帆出海,領略一下當年Vikings是如何渡過「大江大海」,下達歐洲大陸。
參觀時段: 全日
入場價錢: 每人100丹麥克朗
評分:
值得去4
看過維京船的遺骸,我們一行人又到了另一個跟船有關的博物館 - 拉德比維京博物館 Ladby Viking Museet。
看過資料,這是一個維京的古船墓。甫下車,面對茫茫一片草地和小屋,「博物館......呢? 隻船呢?」失去了1x小時睡眠的我,腦袋耳朵開始罷工...
這時,維京叔叔 (博物館負責人) 出現,解答了我的問題,「由這邊走,一直到盡頭,再轉右,就是那艘船。」
好吧...
走了十分鐘 - how come只得一個山坡? 隻船呢?
維京叔叔又及時出現, 「在這裡。」他那著一條鑰匙,帶領我們從小山頂走到小山邊,芝麻開門...yeah。
一隻一千年、長而窄的戰船型的「船墓」便呈現我們眼前。原來山坡就是船塚。
現在看到的,只得船底。發揮想像力,可以推斷到,這隻船墓形似一艘ready-to-voyage,ready-to-flight 戰船。而從船墓上動物的骸骨和策騎工具,可以得知當時陪葬的有11隻馬和4隻狗 - 就是當時維京人打仗時的拍檔。
從這些零碎的資料,可想而知,船墓主人應該是一個地位顯赫的人,身份大概是一名終日馳騁「海」場的維京酋長。
博物館另設有一兩層小展館。上層是紀念品店和學習角,小朋友可以製作維京船,又或是模仿維京人做做木工。而下層是一比一的船墓的模型,模擬了當時船墓上的狀況 - 馬匹和狗隻的屍體位置和船墓上的裝置。模型上的白牆上還可以當成projection screen,我們便在這裡看了五分鐘關於維京人對死後世界看法的動畫︰
維京人相信戰死沙場後,那隻埋葬亡者的船會帶他到極樂世界,盡享富貴。但如果在世只貪圖安逸,苟且偷安,死後只會到達陰鬱沮喪之地。
信仰影響價值觀,大概明白,為什麼維京人總是這麼好戰。
參觀時段: 全日
入場價錢: 每人50丹麥克朗
評分:
值得去4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原本的行程是希望我們到歐登塞 (Odense),這個建於988年,現為丹麥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的地方,感受一下中世紀的氣氛。中世紀時,Odense是丹麥最多修道院和教堂的地方,很多信徒來朝聖,眾多的神職人員聚集於此。直至1803年,歐登塞運河建成,Odense便變成一個貿易港口,而其他的工業也隨之興起。而今天的Odense更是教育中心,大學、科研中心、商學院、藝術和音樂學院雲集於此。
這童話小屋...不是博物館! 博物館在它的對面 :)
安徒生在哥本哈根住所的書房。裡面是安徒生生前的用品。
Odense的房屋大多是典型的歐洲特色,也保留著中世紀簡單而實用建築風格。安徒生的故居就是典型。
在安徒生故居的轉角處,就是安徒生博物館。博物館內展出了安徒生的生平、他的私人物件和他在生之年相關歷史事件配置。
一向只知道安徒生是童話家,但原來他還寫過小說、劇本和詩詞。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徒生的親手做的剪紙和所畫的素描。從這些傑作,可想而知他是一個觀察入微,感情細緻的人 -
透過最簡潔的線條和筆觸,把自己的意思和想法素描出來;用基本的剪紙技巧和想像力,把歡樂「剪」給身邊的大小朋友;用最平實的言語,寫出最蘊意深長的童話故事。
最珍貴的地方在於,性格內儉的安徒生願意面對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且能用他自己feel comfy 的方法表達出來。對社會不公平的狀況如是,對自己喜歡的女子如是。縱使最後結果不似如期,但也無怨無悔。
活在香港,每天接觸各種各樣的廣告。他們的設計巧奪天工,slogan/ punch line 精心設計,明知它們是呃神騙鬼,但我們又有幾何認真的認清自己的需要,而抗拒這些誘惑? 面對社會的不公平,我們又可會有勇氣承認這些不公平的存在和挺身而出?
入場價錢: 每人60丹麥克朗
評分:
值得去5
okok,個標題食字食得好爛
第二天的中午,我們拜訪了位於耶靈(Jelling) ,已是 UNESCO World Heritage 的 Jelling Stone。由於車程頗長,又時近午飯時間,小妹的小肚子便「咕咕」的叫著...
Jelling Stones 的中文名是「耶靈石」。它們是兩塊一大一小的盧恩石 (是因石頭上面的盧恩文字而得名),皆是「生」於公元10世紀。
不過由於較早前兩塊耶靈石遭到破壞,所以今次我們只可以看到較大的一塊...不過,幸運的,較大才是我們的重點。
較小的是由丹麥首位國王老高姆為紀念其妻賽拉所立。而較大的一塊是他的兒子藍牙哈拉爾為紀念其雙親,以及慶祝他征服丹麥與挪威及成功令丹麥人皈依基督教而立,標誌了丹麥自本土的北歐異教向基督教轉換的過程,以石的上的十字架上耶穌作証。
可以說,這件大的耶靈石是丹麥的出世紙。
經歷了最初的維京海盜搶劫,到以戰爭手段征服這塊土地。丹麥由血腥立國,到成為現在這個被稱謂「地球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中間經過多少的反省和改進? 鄰近地區的政權,會懂得反省嗎?
而我們亦順道走到隔壁的「耶靈教堂」。
耶靈教堂是一木製教堂,大概是國王藍牙哈拉爾為了紀念其父老高姆而修建教堂。在藍牙哈拉爾皈依基督教後,他將其父 - 老高姆自北方墓地遷入此教堂,以基督教方式安葬。2000年,老高姆的遺體被重新安葬於該教堂詩班席。遺體位置以嵌於地板裝飾上的純銀(Sterling silver)片指示。而教堂牆壁上也有精緻的十二宗徒和聖凱瑟琳的木雕像。
教堂掛著一些船的模型,這亦是北歐教堂的特色。原因眾多,有說是船商或水手的組織為表現自己財力而捐獻出來裝飾教堂;有說旅人為感謝天主保守了長途旅程而捐獻;又或是一些人為紀念親朋好友和特別事件而放置的。
但我最喜歡的說法是︰這是為提醒以海為生的北歐人,人生的旅途像大海,有天朗氣清的日子,也會有狂風雷暴。在好時光,要感恩天主;在不如意時,只要緊靠天主,便可面對一切。
巧合地,我們在教堂裡碰上一俊男練習風琴。風琴的聖潔優美的音樂響徹教堂,我享受了片刻的安寧,tummy亦不再yelling。
參觀時段: 全日
入場價錢: 每人0丹麥克朗
評分:
值得去3
呂貝克 (Lubeck) 位於德國北部,它的北面,就是波羅的海。其的舊城區建於1143年,是當時歐洲著名港口及商業城市。繁榮富裕的沿海城市,總是容易吸引海盜「光顧」。為了避免海盜侵擾正常的貿易活動,於是與同是貿易商埠的漢堡在1241年結成同盟,互相保護,這就是史上著名的「漢莎同盟」。在1293年,更成為同盟的總部。到14世紀中葉,漢莎同盟已經擴展至波羅的海南岸、東岸的所有德國港口城市,並擴展到英國、佛蘭德、丹麥、斯堪的納維亞、俄羅斯、芬蘭等地。
Lubeck可以說是當時漢莎同盟的權力核心。
但自15世紀後期,漢莎同盟的貿易手法開始令人反感。他們獲取了巨額利潤,但又沒有回饋社會。而長期強調「從最便宜地區採購」的原則,漢莎同盟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沒有得到開發。而各漢莎城市只顧自身的利益不擇手段,甚至損害其他同盟城市的事,同盟城市的市民已經對漢莎同盟非常不滿。加上其他歐洲地區的興起,商人和工藝作業者亦不再需要透過參加漢莎同盟才可進行貿易。在外憂內患下,漢莎同盟便走上衰落之路。直到1937年,希特勒取消了Lubeck的「漢莎自由市」(漢莎同盟對同盟內的地區)稱呼,將其並入大漢堡地區。叱吒風雲的漢莎同盟亦宣告certified death。
好,長篇歷史只為告訴大家,這是一個近1000年的舊城。
在Lubeck的晚上,由於酒店就舊城區的附近,我們吃過晚飯後,也到那邊逛逛。日落下,走在石春路上,一向走路快如風的我,也不自覺慢下來,靜聽一千歲的紅磚建築說著怎樣的故事。
評分:
值得去3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一直對德國這個地方有份莫名其妙的好感,那份「熟悉」的感覺就似很久以前已經存在......
我們昨天遊完Jelling之後,便坐了三個多小時的車來這裡。龜速的旅遊巴突然變成秒速,司機變了拓海。我們就知道,終於來了高速公路沒有時速限制的德國了。而我們停留的城市就是呂貝克 (Lubeck)。
火焰哥德式風格 (flamboyant gothic style) 的十字架
St. Mary's Church外的小酒鬼。相傳它以為教堂是酒吧,所以它幫助工人把「酒吧」起好。
第三天,我們一清早便到呂貝克的舊城區逛逛。第一站便是到呂貝克大教堂。教堂還未開,我們便到外頭的花園看花。陽光燦爛,花朵盛放,我還是第一次發現,蜜蜂原來可以那麼肥美。
呂貝克大教堂 (Lubeck Cathedral) 是典型德國北部的早期紅磚建築。教堂建於1173年,原是羅馬式的圓拱形建築。在14世紀時,加建了哥德式建築的詩歌班的席位,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混合式建築。教堂內最曯目的是一個火焰哥德式風格 (flamboyant gothic style, 是一種主張要「靚過」以前哥德式的裝飾藝術) 的耶穌苦像十字架。教堂同時展覽了在1942年時大火中的教堂以及之後修復過程的照片。
從教堂走出來,經過一個正在辦紀念展的小教堂。展覽是為紀念四位在二次大戰中寧死不屈於納粹強權而殉道的神職人員。
兩者巧合的連在一起,Lubeck 這個恬靜的城市,為什麼要被這樣摧殘?
從紀念展走出來,陽光依然溫柔的撫摸著臉龐。走過水果店,用4 歐羅買了艷紅色的士多啤梨和紅莓,不因我的沉默而變成紫色。「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不會因人的情感或意願改變,天地只會按自己的時序運轉,不會破壞但也不會建設。
人雖然不完美,有時也喜歡搞破壞,部份人甚至以蹂躝生命為樂。但人有情。我們會為了美善而建設和修復被破壞的東西;會惦記為正義而犧牲的人,亦希望可以承繼和傳遞他們的意念。雖然這份情感的萌生、生長、開花、結果,最終枯敗,但卻在不同的人心中,不同的世代中流轉。
文化承傳大概是這樣運作吧!
參觀時段: 全日
入場價錢: 每人0歐元
評分:
值得去3
吃過午餐,便走到 Lubeck 的荷爾斯藤門 (Holstenstraße)。荷爾斯藤門是Lubeck的護城門,也標誌Lubeck曾是叱吒一時的漢莎同盟城市總部。它的兩邊是兩座分別1469和1978年的塔。不要小看這兩個肥塔,它們特別的外形,加上城門中間的小拱門入口,成為Lubeck的標誌,它亦是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現在改建成為城市博物館,免費的啊!
入場價錢: 每人0歐元
評分:
值得去3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離開了Lubeck,在波蘭的 Szczecin 過了一晚。第四天,我們便來到波蘭的 Gdansk。
當時演講廳。小圖podium上有「團結工會」的標誌
一般的遊客也比較少來這邊,但這個地方對波蘭人來說,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因為令波蘭走上自由民主之路的「團結工會」就是在Gdansk的列寧造船廠誕生。
在1980年8月,一班造船工人,為了不再被剝削,發動了連場罷工,目的只是為自己所付出的勞力,爭取合理回報。經過兩星期的抗爭,政府終於妥協,在1980年8月31日,跟罷工工人代表在一所平房簽定「The Gdansk Agreement」,保障了工人的權益。而那所平房便成為今天紀念這場工潮的博物館。
而這班工人在1980年9月成立了「團結工會」,是共產國家中第一個真正獨立的政治組織。第一任的主席是華里沙。這個工會在之後的波蘭民主革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華里沙也成為工會的第一代領袖。隨後的日子,波蘭共產主義政府的統治基礎被不斷削弱,最終被迫開始與團結工會所領導的反對勢力進行了著名的波蘭圓桌會議,並於1989年6月4日進行了半自由的選舉。
在這次有限的選舉中共產黨候選人被徹底擊敗,同年8月底波蘭形成了團結工會所領導的聯合政府,很快社會主義性質的波蘭人民共和國政權便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資本主義民主波蘭共和國,華里沙在1990年12月當選了總統 (他亦是後來波蘭民選的第一任總統)。團結工會的成功事蹟被其他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各種反對團體所效仿,最後導致東歐的社會主義政權相繼垮台,並促使了1990年代初的蘇聯解體。
一班看上去好像「沒有讀過書」的造船工人也可以為公義起來反抗,最終為自己和下一代爭取了寶貴的自由。所以,無論如何,只要一息尚存,也要珍惜「能爭取」的權利,那怕成功機會只是千份之一。爭取過,成功便海闊天空,不成功也問心無愧。
最可悲的是可以「爭取」的不做;最可恥的是把「爭取」的權利拱手讓人。
徐港大校長,這幼稚園級的道理,你明白嗎?
參觀時段: 全日
入場價錢: 每人0歐元
評分:
值得去4
Notre-Dame Church of Gdansk
Grand Arsenal, 建於1600~1605年
Inside Notre-Dame Church of Gdansk
去完那麼有意義的地方後,就到Gdansk的老城區 (Old Town) 閒逛。
Gdansk臨近波羅的海的城市,而且位於維斯瓦河的入海口,是波蘭地區最理想的出海口。同時也是聯結東普魯士地區和德國大部份領土的咽喉要地,所以被德意志的日耳曼和波蘭的斯拉夫視為自己的「生命之源」。因此,自從1308年條頓騎士團征服Gdansk以後的600年間,兩國經常為爭奪此地大打出手。終於在二次大戰後,美英蘇重新劃分歐洲版圖,把Gdansk劃歸波蘭。
經團友指點,我們拾400樓梯而上,從紅磚砌成Notre-Dame Church* 的高塔頂以360角度飽覽整個舊城區。老城區滿街也是那祟尚自然和講求「建築比例應與人的比例相同」的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如果不是看到滿街如鯽游人,還以為自己浮游於中世紀半空。
*其實Notre-Dame Church泛指以聖母為主保的教堂,「巴黎聖母院」便是最出名的例子。
參觀時段: 全日
入場價錢: 每人0歐元
評分:
值得去4
這天我們所住的酒店附近,約十分鐘的腳程,便到達海灘。海灘的海,就是聞名已久的波羅的海了。
晚飯過後,立即換上短褲拖鞋,蹦蹦跳跳的到海灘看日落。第二天,早餐過後,又跑到海灘,感受波羅的海的陽光。
日落下的波羅的海溫柔恬靜,日光中的波羅的海清爽宜人......
咦,這是人間嗎?
入場價錢: 每人0歐元
評分:
值得去5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第五天,我們到了位於Gdansk以南的一個波蘭城鎮- 馬爾堡 (Malbork) 的馬爾堡城堡 (Malbork Castle)。這也是小妹第一次遊覽的城堡。
The Church of St. Mary的前世今生
這座城堡是條頓騎士*於1276年興建,它是中世紀城堡的代表作,亦是現今最大的城堡。它亦是UNESCO World Heritage。
馬爾堡城堡是典型普魯士紅磚城堡,在整個歐洲的同類建築中堪稱一流,被視為普魯士王室傳統的象徵。在1276年,當時波蘭王室邀請條頓騎士團到波蘭幫助那些不信上帝的著魯士人皈依基督教,怎料引狼入室,條頓騎士反而套取波蘭大部份的土地,並建造這座堡壘,而騎士團的團長 (the Grand Masters)以城堡作為駐地。之後城堡曾經被波蘭貴族掌控,在十八世紀當Malbork落入普魯士手裡時,城堡被拆。但之後在德國浪漫主義影響下,普魯士人又把它重建,但在二次大戰時又被轟炸,戰後波蘭專家將它修復,經過五十年的努力,它才能回復十四世紀的風采。
在城堡guide的帶領下,我們走過城堡五部份 -
- Middle Castle - 探訪者的接待處和住所,也是廚房的位置
- The Palace of the Grand Masters - 騎士團的團長的住所
- The High Castle - 騎士們主要活動的地方,工作學習、吃飯耍樂均在此。同時也是接見來賓的地方。
- The Church of St. Mary - 教堂以及隨團的司祭的修道院
- Peculiar Places - 城堡的所謂秘密地方,相傳有秘道通往另一些城堡。不過現在改為展覽館。
騎士的蹤跡已不復再,但透過guide的說明,我們就自己project當時在城堡生活景況,同時亦處處顯示當時人的智慧 - 大家最感興趣的是騎士的廁所。廁所多設在整﹒座建築物的後方 (咁遠@@),排泄物就這樣掉到護城河。哈,原來他們是用椰菜葉擦屁股。而且城堡的暖氣裝置智慧也令人驚訝 - 木塊在地底下燃燒,水蒸氣溫暖了牆壁,使室內暖和。牆身和地版上留有小孔透氣,避免蒸氣「破牆而出」。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在二次大戰,接近「炸淨嗰殼」的The Church of St. Mary。有說是相關部門故意不修葺這裡,是希望參觀者可以「目擊」戰爭的禍害。當天氣溫接近25度而且陽光普照,但站在那破落的教堂裡,竟然有點陰涼;再看教堂裡那些二戰前教堂的照片,更是寒意透心。
嗯,是戰死的靈魂在徘徊嗎?
P﹒S﹒okok,標題有點惡搞。不過,全都是事實。據guide所說,在城堡裡寄居的全﹒都﹒是﹒男﹒人。朝早在城堡工作的女士或是女性探訪者,晚上也要離開城堡,不會在城堡內「過夜」的。所以不是每個城堡都有公主;而寒冬下的護城河會結冰,那時到河裡「遣散」鱷魚是極高危工作。所以城堡是沒有「聘請」鱷魚守城的。而噴火龍...er....
*條頓騎士團是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189年-1192年) 聖地耶路撒冷時成立的一隊德國的騎士團,受嚴格的約束和無情的道德準則規範生活。他們跟漢莎同盟關係密切,是保護同盟成員的軍旅。隨著漢莎同盟的衰落而退下來。現在已沒有軍事的職責,只保留宗教組織的身份。現在的條頓騎士團多是從事慈善的活動。
參觀時段: 全日
入場價錢: 每人39茲羅提
評分:
值得去5
從波蘭邊境到加里寧格勒(俄羅斯) Kaliningrad (Russia) 的時光,可說是小妹as of today的人生中,最無奈的六小時。
遊過城堡,我們便到達波蘭邊境,準備過關到加里寧格勒。眼看邊境只有數輛車,滿以為很快便過關,可惜最後事與願違。
在波蘭邊境,搜身、盤問、灌水...
全都沒有發生 (唔好打頭呀...) 波蘭邊防人員只是走上車,把全團人的passport收走檢查。基本上,只要不犯法,大家在車上做什麼也可以 - 除了一樣,就是下車上廁所。因為passport給收了,邊防人員identify不了身份,為免有人「偷天換日」,所以全團也要留在車上。我們就這樣無奈的在車上待了三小時。幸好,好心的司機久不久偷偷的開冷氣給我們。
過去的日子,手拿著passport出入境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在另一個國度,沒有了passport在手,原來你什麼也不是,那怕你的出身地位有多尊貴,人家不認你就是不認你,連「上廁所」這麼基本的需要也受到限制。
身份原來是那麼輕易的被奪去......還是第一次如此珍惜自己「香港人」的身份
三個小時過去,passport終於回到手裡,看著那個有如玉璽般珍貴的波蘭出境印,百般滋味。
過了數分鐘的車程,我們來到加里寧格勒邊境。一位英俊的邊防男 (I mean it)走上車收去了我們的passport檢查,之後一位不太漂亮的邊防女 (I mean it)上來派一張3寸x5寸的入境紙給我們填,到另外一個普通樣的邊防男把passport發還給我們,歷時不長,只是一小時而已。
萬眾期待的時刻終於在半小時後來臨 - 可以落車過關喇!
特此鳴謝齋sir和夏神父替我們跟關員解釋此行的目的,減低他們的戒心。最後,兩位關員只用了一個半小時便把五十個香港人順利送走。
當聽到上車做final check的邊防人員說︰「Welcome to Russia!」時,人神共慶!
到達酒店已是晚上十二時多,酒店替我們準備了暖笠笠的薯泥肉丸充飢;當看見新淨寬敞的房間,當踏在那「自己識暖」的浴室地板時,感哭流涕!
從未在酒店睡得如此香甜;從未吃過如此美味的酒店早餐 (它們的早餐事實上也是非常美味)。
Radisson集團,是我首選。
每晚價錢: 3900俄羅斯盧布 (單人房)
評分:
設備5
服務4
環境4
衛生5
抵住4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受著六小時的煎熬也要來加里寧格勒 (Kaliningrad),是因為波羅的海的特產 - 琥珀。
鎮館之寶 - 琥珀花瓶。可以用後面的冷氣機做比例,估估它有多高
關於琥珀的古畫。留意畫的下半部那水輪上的女孩 - 私採琥珀,水刑侍候
位於Catherine Palace的Amber Room的畫作。Amber Room在二戰時被毀。
現在琥珀不是甚麼名貴的寶石,但在過去,它是非常貴重,有「北方黃金」的美譽。亦因為琥珀,在約公元前二千年開通了一條古代運輸琥珀的貿易道路 - 「琥珀之路」。
約公元前二千年開始,精明的地中海商人來到波羅的海地區購買琥珀,運回地中海向貴族們換取同等重量的黃金。這條水路和陸路結合而成的通商道路,從歐洲北部的北海和波羅的海通往歐洲南部的地中海,連結了歐洲的多個重要城市,維持了多個世紀,及後更向中東及遠東發展,增進了歐洲和亞洲的商貿往來,亦簡接造就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在這個層面上,它的意義跟我們的「絲綢之路」,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加里寧格勒 (Kaliningrad) 有「琥珀之都」之稱,世界琥珀儲量的百分之九十都在這裡以及我們下一個目的地 - 立陶宛。
吃過豐富的早餐,我們來到琥珀博物館 Amber Museum。館內展出大量的琥珀原料和製成品,以及琥珀的提煉過程。最有趣的是一些關於琥珀的故事以及傳說的畫像。而且博物館還細心地準備了放大鏡,供人好好的細看琥珀裡的魚、蟲、植物殘餘。
下午我們則到了揚塔尼琥珀工廠 Yantarny Amber Factory,實地考察如何把一件raw琥珀打磨成fine琥珀。因為琥珀質地柔軟,所以要用人手逐粒細細打磨。晶瑩剔透琥珀便會交到工場加工成飾物,然後出售。不知當年琥珀之路的商人,是不是也是這樣賣琥珀的呢?
如果信風水命理,而琥珀又旺你的話,試試到Kaliningrad這個琥珀天地蹓躂,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事發生。
參觀時段: 全日
評分:
值得去3
加里寧格勒 (Kaliningrad) 原名哥尼斯堡 (Königsberg),建於1255年,原是由條頓騎士團所建的一座城堡而得名。二戰後與其他周邊地區被蘇聯併吞,劃為蘇聯的一個州。1946年由於蘇聯當時的元首加里寧去世,為紀念他,便把哥尼斯堡 (Königsberg) 改為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在俄羅斯與Kaliningrad之間的原本與蘇聯結盟的國家紛紛宣佈獨立,所以Kaliningrad便跟俄羅斯在地理上脫離,成為俄羅斯的「飛地」。
我在想,為什麼Kaliningrad不獨立? 是否因為蘇聯海艦隊的總部在此?
在往琥珀廠的路上,我們到了Museum of the World Ocean的堤岸。這個在堤岸的博物館是俄羅斯政府在1990年4月12日成立。條例列明 (!),博物館是"carries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functions as the republican centre for research and scientific-methodical work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and ocean’s nature study." 。現在博物館展出一隻已退役的潛艇 - the B-413,供參觀者遊覽。而堤岸上亦放了不少戰艦上的機件及武器。博物館除了是做海事科研外,同時也標誌著Kaliningrad的海事戰略地位。
可惜當日行程緊密,未能走進博物館。但願下次夏神父可以開一個以「二戰 x 冷戰時代」為題的遊學團,我們便可經驗一下「男人的浪漫」。
另外,我們還到了哥尼斯堡大教堂 (Königsberg Catherdral)。它是一座哥德式紅磚建築。最特別的地方是,德國哲學家 - 康德 (Immanuel Kant) 也葬於此。康德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簡單的說,康德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是需要理性,而理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理性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
來到康德墓碑前,天下著毛毛雨,意境正好就是「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嗯,我從過往讀詩的經驗,得到「清明時節天陰下雨」的知識,然後用我「理性」理解為清明時的陰冷,正好映襯出生者對亡者的思念。
我夠資格做康德的學生嗎? (有人小聲說︰「你去的時候,不是清明喎...」)
參觀時段: 全日
評分:
值得去3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在加里寧格勒再逗留多一夜,旅程的第七天,我們向立陶宛出發。經過入境那「六小時的煎熬」,大家也作好思想和糧草準備,希望能順利過渡「another 六小時」。
離境比入境輕鬆容易,只用了三小時! 之後過已經是歐盟國家的立陶宛海關則非常順暢,我們還可以在邊境的duty free store shopping
歐洲聯盟,造福人群!
我們在立陶宛的首站是在考納斯 (Kaunas)。它的歷史可追溯到1030年。它是立陶宛現時第二大城市,在20世紀初因為原來的首都 - 維爾紐斯被波蘭入侵,於是考納斯成為首都。後來在1939年,蘇聯把維爾紐斯交回立陶宛,首都又遷回維爾紐斯。
考納斯是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城市,但同時也背負著悲痛的歷史......
紀念Holocaust死難者的巨型雕刻。認為像什麼? 它在訴說什麼?
Room of Appointment - 給所謂「犯人」跟家人見面的地方
Artefacts about the Holocaust at Kaunas Fortress
這個景點,非常值得看,但我真的不能下「笑」的總評。因為這裡是一個叫人傷感的地方。這亦是小妹第一次到發生Holocaust的地方。
這所位於立陶宛的 Kaunas 考納斯的 Kaunas Fortress 可以說是記載著立陶宛的血淚史。
Kaunas Fortress是俄羅斯沙皇在1879年下令興建,為的是用來保護俄羅斯帝國的領土。而在1915年,德軍佔領考納斯,佔用了這座堡壘。一戰後德國撤退,但立陶宛卻沒有喘息的空間,因為波蘭在1919年進攻,當時立陶宛的五份之一也在波蘭的控制之下。一直到二戰時,俄羅斯再度攻佔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在1941年,納粹軍向東進攻,再度佔領立陶宛。當時德軍其間於Kaunas Fortress的第九堡壘行刑。至少有五萬人在這兒被殺害,包括三萬猶太人。二戰後德軍撤退,但蘇聯紅軍重佔三國。直至1991年,立陶宛終於獨立,結束了那可悲的occupation時期。
現在第九堡壘 (the ninth fort) 便是用作紀念1941年的大屠殺中死難者的紀念館。裡面的room of appointment就是給所謂「犯人」跟家人見面的地方。英文名稱看來平常,room of appointment就像是辦公室的會客室。但是,愈漫不經心就愈令人心寒,從走廊看著房間總有點不寒而慄。
而在那第九堡壘內,有七幅立體的石浮雕,刻劃了當時大屠殺的情境,啡紅色的石刻就像乾涸了的血跡一樣,低聲訴說當時的慘況。走出紀念館,走上山坡,便看見三座紀念死難者的巨型雕刻。
不知是否視覺和思覺也受到大震撼,連四周的空氣也好像彌漫著屍體的氣味......
老城 2011-09-17
老城充滿13至18世紀的古蹟,安寧恬靜。我們就在這裡閒閒逛逛,像是為了安撫那還未平復的心。
評分:
值得去4
小妹不才,食物只能影得如此
無呀...就是一間由前身是修道院的食物庫改建而成的餐廳。裝潢是中世紀古堡式的裝修,坐在飯廳,大家也回到中世紀。
頭盤主菜也是西餐。最特別是一鑊的薯仔加肉的「後盤」,據說是以中世紀的菜餚...
食物的質素都over average。不過來這裡,大概就是為裝潢吧!
每人消費: 約20歐元 (晚餐)
評分:
味道3
服務3
環境4
衛生4
抵食3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第八天,我們來到立陶宛 (Vilnius) 的維爾紐斯,這個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
這個其實無甚特別。但當在完全無英文的加里寧格勒逗留,過著有如文盲般兩天,你會愛上英文路牌。
St. Casimir Cathedral, 建於1635
St. Casimir Cathedral 內的祭台
維爾紐斯的舊城是歐洲最大的舊城之一。城內有近1500座建築物,大部份是巴洛克式的建築,但也有許多哥德式、文藝復興式、新古典主義和其他風格的建築。
評分:
值得去3
St. Bartholomew Church in Užupis
The Angel of Užupis,代表Užupis甦醒了:-)
維爾紐斯是一個tourist-friendly的城市。它們的居民亦非常熱情,經他們介紹下,我們到了Užupis這個在維爾紐斯舊城裡的小社區。Užupis在立陶宛文字解作「河流的另一邊」,它整個面積只有0.6平方公里。曾經有大量的猶太人在這兒居住,但在二次大戰的大屠殺中全被殺掉。在蘇聯佔領立陶宛時期,有不少的弱勢社群、落魄藝術家和文化人住在這些猶太人剩下的房子。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年輕的藝術家在這裡「落腳」。
它在1997年4月1日,宣佈成為獨立共和國 - Republic of Užupis,還有自己的憲法。憲法非常全面和有人性,基本上cover所有在Užupis內的生命體,以下是其中一些︰
6.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love.
7. Everyone has the right not to be loved, but not necessarily.
12. A dog has the right to be a dog.
13. A cat is not obliged to love its owner, but must help in time of nee.
24.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understand nothing
26.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celebrate or not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
可以在這facebook page找到全文: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376845142437
這個地方滿是波希米亞不羈和嬉皮的氣味,是不是留了在被遺忘的時光?
參觀時段: 全日
評分:
值得去3
下午我們到了在Siauliai 以北12公里外的朝聖地「十字架山」。十字架山 (Hill of Crosses) 是一個小山,上面插上萬個各式各樣的十字架、耶誕像、玫瑰念珠和聖母像。
這些十字架和聖母像印證著立陶宛人民堅苦卓絕的愛國情懷。
1795年立陶宛被俄國佔領,立陶宛於1831和1863年兩度發起過抗擊俄國人的起義,許多起義者犧牲後連屍首亦找不到,家人只好在小山上豎立十字架來掉念他們。從此,十字架山便成為立陶宛人祈求和平的聖地,也是他們和平反抗佔領軍的方法。後來的蘇聯佔領者曾多次剷平十字架山,但民眾依然堅持不懈地豎立十字架在這個小山上,為的就是要向極權統治者宣示「we will never surrender」。
極權政府應該害怕人民,因為人民有「愛」,而「愛」可以戰勝一切。
今日,立陶宛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再沒有另一個國家打壓立陶宛人。但他們一如往昔,每有重大事件也會到十字架山豎立十字架。當天所見,有新人和家人拍婚照,也有新任父母帶著初生兒到這裡祈禱。他們彷彿透過這些快樂事,告訴他們的祖先︰
「感謝你們當天的堅持與付出,我們今天活得很好。」
評分:
值得去4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第九天,我們來到拉脫維亞首都 - 里加。它同時是拉脫維亞的經濟中心,更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30年代曾到過里加遊覽的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形容里加是「北方巴黎」。
拉脫維亞跟其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 - 之前的立陶宛和之後的愛沙尼亞一樣,由於地理位置的在軍事及貿易上的價值,於是在歷史上不斷的被鄰近的強國 - 德國、波蘭、俄羅斯侵佔。二次大戰後更被蘇聯佔據。一直到90年代,蘇聯解體,才可以獨立,不再受支配。
House of cats - 建於1903年。建築師不滿工會否認其資格, 便放兩貓咪在屋頂藐視工會
House of cats的黑貓,做了Riga的吉祥物
老城在道加瓦河右岸,面積不大,有運河環繞。老城具有中古時代城市的特徵 - 房屋低矮,街道狹窄,屋頂多用紅瓦,每座屋頂上有一隻閃光的金屬制的公雞──風信雞。相傳13世紀末起,風信雞就被當地居民認為是避邪之物,後來人們把雞身兩側分別涂上金色和黑色,以辨別風向。現在風信雞隻是作為城市的特有標誌。Riga 雖歷經戰爭破壞,但老城區的許多古老建筑仍然保存下來,它們構造奇巧、外觀精美。Riga的歷史中心被列入UNESCO World Heritage中,UNESCO
特別認為Riga 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有一小建議,就是大家可以買一隻Riga Digital Photo Collection。博物館的小賣部有售。50大元(港紙)有188張照片,基本已經囊括Riga的美景和街頭風光......是懶拍人恩物
*新藝術運動建築是出現在新古典和現代主義建築之間的建築風格。它提倡創作自由,把實用主義和藝術裝飾融為一體,體現藝術價值。波浪型的線條,幾何裝飾都是它的特點。
評分:
值得去4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第十天,我們來到波羅的海三國的最後一國 - 愛沙尼亞。我們在它的首都 - 塔林 (Tallinn) 落腳。Tallinn是愛沙尼亞的首都和主要港口,位於愛沙尼亞北部波羅的海岸邊,與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之間隔了80公里闊的芬蘭灣。人口約40萬。
Tallinn這個名字,最早見於1154年,出現於阿拉伯地圖上。從中世紀起,就是重要的漢莎同盟城市之一。由於位置優越,所以除了是西、北歐與俄國之間的貿易交叉點外,還是中世紀時是戰略重要據點。19世紀,Tallinn逐漸發展成工業城市 (可以想像)。1918年Tallinn市民發表獨立宣言,但德軍隨即佔領了Tallinn,直至1920年,俄德簽訂和約,德國退出Tallinn,俄國「表示承認」愛沙尼亞「獨立」。但二戰後,愛沙尼亞卻被強制成為蘇聯的加盟國。及至1991年蘇聯解體,愛沙尼亞才真正獨立。
獨立後西方的跨國企業紛紛在此成立branches,令Tallinn得到迅速發展,近年更主力發展電子產業,有「波羅的海矽谷」的美譽。Skype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這歐洲的中世紀古都,也在1997年時,被列為UNESCO World Heritage。
其實塔林這個的中文名字很妙,因為整個老城真的有好多圓塔。從前是堡壘,以作防衛用。今天看來,像童話國
遊閒下午總是不能離開afternoon tea。塔林咖啡加了rum酒,酒量淺別喝
十來天的旅程盡是老城、舊建築。說實話,看得有點膩。結果,來到Tallinn,看到那高天白雲,廣闊廣場,童話般的小屋,大家也開始放鬆,入鄉隨俗,過一個閒適的下午。
評分:
值得去4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到了第十一天,波羅的海的旅程進入尾聲,我們一清早,從塔林出發,坐兩小時的渡輪,來到頂頂有名的赫爾辛基 (Helsinki),這個北歐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Helsinki就在Tallinn的對岸。說來有點唏噓,Tallinn曾長年為俄國與北歐國家之間重要的貿易港口、並處於北歐重要戰略地點時,Helsinki還未存在,或只是個不起眼的小村落。如今物換星移和「軍」事更替,Tallinn沉叔下來,反而Helsinki成了北歐四國首都中的後起之秀,並經常被我們行內權威機構 - Mercer的 Quality of living 和 Eco-city 的listed city。而Tallinn,除了那中世紀的古城依然美麗,整個城市已不復當年的風華地位。
石室教堂是一個圓拱型無柱式的地下教堂。於1969年建成。
無錯這個「地下」,是指是「地面下」的教堂,不是鄰近地區的那些「地下教會」。它離地面有40尺高,教堂以花崗石砌成。碟形的圓頂則是銅線造成。天然與人工渾然一體,這就是美的和諧。
作為一個圓拱型的建築物 (何等破中文?!),它除了是教堂外,還是一個演奏廳,再穹蒼下享受一首Ave Maria是何等的美事。
可惜當時太匆忙,沒有購買在門外CD......有誰可以幫我一把?
評分:
值得去4
Uspenski Cathedral, Helsinki,是東正教教堂
Helsinki City Hall,蘇聯Empire style式的建築
好好珍惜大搖大擺周街蕩的時日,因為過多兩天,回到人多車多,一肺都是塵的香港。再想有這種閒情逸緻,簡直是痴心妄想。
評分:
值得去4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第十二天,我們一早到了芬蘭最古老的城市 - 圖爾庫(Turku)。
Turku在芬蘭西南奧拉約基河河口,最初是瑞典人於1229年所築的城堡,漸因地利因素發展成商業中心和對外貿易吞吐港及工業中心,有全國最大的香煙廠和造船廠,14世紀已成了芬蘭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16世紀時圖爾庫是芬蘭的首都,直至1812年首都才遷往赫爾辛基。
今天,Turku仍是芬蘭第五大城市、第二大貿易口岸,並是僅次於赫爾辛基的重要文化中心,保留有許多古典幽雅的建築,1258年建成的羅馬式大教堂更是聞名於世。Turku還有不少13世紀的城堡。
記得教堂那些吊船模型的意義嗎? 忘記了便回到第二天的遊記吧!
圖爾庫大教堂是芬蘭路德教的主教堂,也是芬蘭最有名的中世紀大教堂。教堂始終於1229年,曾多次擴建,到14世紀末達到了目前的規模。
圖爾庫其中一個知名的名勝 - 中世紀古蹟 - 大教堂(Turku Cathedral)。它原本是天主教修會 - 方濟修會的附屬聖堂。
推開教堂沉重的大門,便看到教堂正廳,高大而狹長的大廳裡整齊地排列著可容納數百人的黑色木椅,供人們做禮拜或聽音樂會使用,座位的前方是一個聖壇,聖壇的后面是一幅大型精美壁畫。與聖壇相對的大廳另一端是一組龐大的管風琴,其巧妙的排列組合乍看上去還以為是一件派的雕塑藝術品。
參觀時段: 全日
入場價錢: 每人0芬蘭馬克
評分:
值得去4
這個來自古埃及的牆上迷宮。鬼怪走進去便會迷失在裡面,不會走出來害人。
之後我們一行人來到圖爾庫城堡 (Turku Castle)。城堡建於1280年,歷三百年始完成,是瑞典統治芬蘭的最重要軍事要塞,瑞典14個國王都曾把這裡作為行宮。現時改為博物館,大家也可以了解中世紀城堡的起居生活以及各個房間特色。
建議大家在入口處買一本 "Guide to the Main castle"。佈裡圖文並茂,非常讚!
跟之前的Malbork Castle相比,這城堡小小看似不太起眼,它曾是一幕王族奪位的歷史大戲的舞台。
中世紀的Turku Castle一直是瑞典王國統治芬蘭最重要的軍事要塞。瑞典國王Gustavus Vasa的大兒子Eric XIV 和小兒子 John III 都很受父親疼愛,但王位自然落在年長的Eric身上。1560年,Eric成為瑞典國王,但野心勃勃的弟弟John並不甘心,在擔任芬蘭公爵時期,John試圖將同父異母的哥哥趕下台,但在1563年被Eric鎮壓,並被關入瑞典的監獄。可惜Eric在位期間的統治不得人心,這給了John機會,從監獄釋放後的John聯合了部下發動策反。
為了增加自己的實力,John把原本的庶出的情人Kaarine棄掉,然後在1562年與波蘭公主Catherine the Jagiellonian 結婚 (傳說Catherine的祖母就是名畫「蒙娜麗莎」的model),他甚至還特意建設了專屬公主使用的教堂。最終,John廢黜了Eric,自己成為瑞典國王John III。
有一段小插曲 - 在John和Catherine被關進監獄時,Eric曾想過釋放Catherine,但Catherine亮出婚戒上的"nemo, nisi, mors"給Eric看,Eric便由得她留在監獄。
你們知道那句什麼意思嗎?
小妹不才,不如借《漢樂府民歌》一用︰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參觀時段: 全日
入場價錢: 每人8歐元
評分:
值得去4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十二夜,我們乘坐郵輪,從Turku到斯德哥爾摩。那一夜,我們在波羅的海上渡過。
在平靜的波羅的海上,看著瑰麗的晚霞,那一刻我的心,變了一朵玫瑰花。
評分:
值得去4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到了第十三天,我們到了斯德哥爾摩,瑞典的首都與經濟中心。
20世紀後期,斯德哥爾摩發展成一個高科技的現代化城市,很多產業從原來的勞動密集型轉變為高科技和服務型。斯德哥爾摩同時是瑞典的金融、經濟、政治、交通中心。據說有60%的金融和大企業總部設在這兒,長達60多公里的地下鐵路將摩城和6座衛星城市連接起來。市民可以就近上班而摩城的生產區與生活區分開區域規劃,市民可以生活在既方便又衛生的環境之中。
斯德哥爾摩被人稱為「和平的城市」,因自1809年,瑞典一直沒有捲入各種戰爭之中,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典宣佈為「中立國」,國民可以如常過著平靜的生活。
和平的生活使人追求精神文明。斯德哥爾摩博物館林立,達50多座。類別多元,如民族、古文物、美術、自然、科技、兵器等,著名的瓦薩號沉船博物館 (Vasamuseet) 和斯康森露天民俗博物館 (Skansen) 亦在其中。除藏書達100萬餘冊的皇家圖書館和有100多年歷史的斯德哥爾摩大學,更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世界遺產- 德寧翰宮和斯庫格墓地。此外,尚有皇家歌劇院、皇家話劇院,摩城是名符其實的文化名城。
瓦薩號沉船現存放在瓦薩沉船博物館內,是一艘建造於17世紀的戰艦,是以瑞典瓦薩王朝的第一位國王Gustavus Vasa的名字命名。艦始建於1625年,,歷時三年才完成,是一艘長69米,寬11.7米,吃水4.8米,排水量1210噸、三桅的戰艦。艦上有船員133人,士兵300人,有兩層炮甲板,並裝有64門炮。
瓦薩王朝統治時期,瑞典是當時歐洲的強國之一。為了顯示瓦薩王朝的權力和對抗勁敵丹麥、波蘭以及稱霸波羅的海,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門道夫斯二世Gustavus II Adolphus下令建造一批新的戰艦。瓦薩號是當時裝備最齊全,武裝程度最高的戰船。
1628年8 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碼頭,國王Gustavus II Adolphus親自為瓦薩號舉行隆重的下水禮,但船開航了10多分鐘,行了1300公尺後,在一陣大風浪過後,艦身開始傾斜下沉,之後瓦薩號在水下達300多年......
至1961年4月24日才在有關專家的努力下和瑞典國皇大力支持下,重見天日,其後艦被運至斯康森島上,用了20年多的時間進行全面的復修,令其恢復了原貌,並為她建立了瓦薩沉船博物館(Vasamuseet),對公眾開放。
船身的雕塑保存得極好,大家可以從龐大的船身想像當時船下水的一刻,是多麼的壯觀,是多麼的令人響往......but......
後人考究瓦薩號下沉的原因,是由於在建造過程埋下了隱患︰
1) 安置了太多的重炮却沒有設置足夠的壓艙物,導致她的重心過高;
2) 船吃水太淺,支持不了那麼高、大、重的船身
3) 船的重量過重而加速沉沒;
4) 艦隻首航前沒有經過嚴格的測試。
參觀時段: 全日
入場價錢: 每人110瑞典克朗
評分:
值得去4
City Hall 的設計師 - Ragnar Östberg
我們來到City Hall,就是一個瑞典議會所在的建築物。市政廳算得上是20世紀瑞典最大的建築工程, 於1923年完工後, 已成為斯德哥爾摩的象徵。而諾貝爾獎 (除和平獎) 在此頒發。
評分:
值得去3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最後一天,我們還是在斯德哥爾摩。但去的地方比較特別 - 斯庫格墓地。這個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公墓是由兩位年輕的建築師 - 岡納·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和西格德·勞倫茲(Sigurd Lewerentz)設計,建於1917-1920年。
兩位年輕的建築師用砂礫鋪地,地上種滿了松樹。整個工程用了3年時間,在1920年完成。建築師利用了原始的自然風光,創造出一個寧靜美麗的環境,對全球的墓地設計都有重要影響。
斯庫格墓地格調「簡僕、安寧」,主要設施包括火葬場、骨灰廳、3座小禮拜堂與矗立於草地上的一座巨大的花崗岩十字架。這座地勢起伏的森林公墓,自然景觀與建築物揉和在一起,加之樹叢中排列的墓碑,人和自然再也分不開。整個遺址被視為現代派建築學上最重要的傑作之一。
這令我想起天主教聖灰的意義 - 人因為天主的噓氣,由泥變成人。所以聖灰提醒人要惦記天主的恩典;在生命旅程難免會做錯事,傷害他人,但只要真心悔改,天主的恩典依然存在;就算死,也只是肉身化回灰燼,回歸自然,但靈魂依然與主同在。
整個「波羅的海」旅程,由維京時代的船骸,經過中世紀的古城教堂,最後在現代城市的墓園作結。
其實跟人生歷程一樣 - 我們的生命開始時什麼也不懂,努力學習世情,累積知識,就像維京人到處「搶奪」資源,到後來學會貿易;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習和運用知識,我們做了些好事,但也會傷害別人,就像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遭遇;好了,受過教訓,學乖了,知道和平的可貴,亦明白身為地球村的子民,應該為人類的生存作一點貢獻,就像赫爾辛基和斯德哥爾摩,致力於科技的發展和環境保育的工作。最後,生命走到終點,無怨無悔,回到平靜。而我們波羅的海的旅程亦以「簡僕、安寧」的斯庫格墓地作結。
參觀時段: 全日
評分:
值得去3
0 個留言
|
加入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