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寧宮:後三宮的第三宮。它面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大殿。乜嘢叫重檐廡殿?睇吓個頂,分開兩層,各有四角,就係嘞。
坤寧宮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后的寢宮。
1655年清順冶十二年,按沈陽清寧宮改建成口袋房,大門按滿州習俗開在東側,不再開在正中,於清嘉慶三年(西元1798年)重修。
坤寧宮改分為東西兩部分。
東面的兩間是東暖閣,由康熙開始成為皇帝婚的喜房,用來洞房,入口改在東面,室內有雙喜的宮燈,紅底金色雙喜的影壁,靠北牆有龍鳳喜床,床前掛著繡有百子圖的五彩紗幔。
西面的四間稱西暖閣,是薩滿教祭祀的神堂,供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關公、蒙古諸神等。沿著牆添置了環形大炕,室內安置了大鍋,用來煮肉作祭品,祭祀分朝祭和夕祭。每次祭神都要殺豬,以清水煮熟,再用來拜神。
回鍋肉的由來:聽聞每次祭祀完,那些用作祭品的豬肉都會分給大臣、官員。祭神的豬肉是沒有味道的,有些大臣會偷偷帶些鹽,沾來吃,但更多的是給了太監,他們將肉拿出宮外賣掉,平民就會用來煮回鍋肉。
交泰出自周易「天地交泰」,所以,交泰殿在乾清宮(天)和坤寧宮(地)之間。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
交泰殿:後三宮的第二宮。它面闊進深均為3間,單檐四角攢尖頂,上置銅鍍金寶頂(形式與中和殿相同),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於清嘉慶三年(西元1798年)重修。
明朝和清朝時,是皇后千秋(生日)、元旦(春節)、冬至接受大臣朝賀的地方。
乾隆在乾隆十三年開始,在這兒存放象徵皇權的25方寶璽(印章)。皇帝每年正月開寶日,皇帝在此行三跪九叩的開寶禮。
「乾清」、「坤寧」寓意天清地寧,統治永久。
乾清宫:故宮“後三宮”之第一宮,在內廷的最前面。高20餘米,宮外形為面闊九開間,重簷廡殿式屋頂,左右還有昭仁殿和弘德殿兩座小殿相連。明朝時,設有後暖閣9間,分成上下兩層,共有27張床,任皇帝揀睡那一張。兩盡間為穿堂。它傳統上是皇帝的寢宮。
明思宗崇禎於此宮內迫周皇后懸樑自盡。
至清康熙時為康熙幼年時代寢室。
順治、康熙年間也兼作聽政、召見大臣之處。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陽、冬至、萬壽等節日,皇帝在這裡舉行朝禮和賜宴,甚至還在殿中接見外國使臣。
乾清宮是內廷的正殿,殿內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清朝雍正帝設“祕密立儲”制度后傳位詔書藏在 “正大光明”匾後。
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東西暖閣成了書房。
乾清門:乾清門後是帝后寢宮以及嬪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區域的正門。
也是內廷的正門,清朝御門聽政在此舉行。
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長的庭院,俗稱橫街。橫街的南面是保和殿,保和殿后北面直下三層台基即到達橫街,所以這裡是外朝和內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門位於橫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闊五開間,單簷歇山屋頂,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門。
乾清門的規格比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略低,在門的兩旁各有一座琉璃裝飾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 這對影壁為磚築,紅牆上有琉璃簷頂,下有琉璃須彌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