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
煙袋斜街它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與鴉兒胡同相連,為東北西南走向,全長232米。據清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聞考》一書記載,此街原名"鼓樓斜街",清末改稱"煙袋斜街"。
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於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這條街上的煙袋鋪,大都是高臺階,門前豎一個木制大煙袋當幌子。黑色的煙袋桿兒,金色的煙袋鍋兒,這樣的標誌真可謂生動形象至極。在煙袋斜街的東口路北有一家"雙盛泰"煙袋鋪,門前豎著的木雕大煙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飯碗一般,金黃色的煙袋鍋上還系著條紅綢穗,十分醒目。這"雙盛泰"的大煙袋真稱得上是北京同行業中的頭號大煙袋了。
除此之外,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桿兒,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煙袋鍋兒。正是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以"煙袋"命名斜街,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煙袋斜街的名字越叫越響,一直流傳到今天。
毗鄰後海,在地安門以北,鼓樓前臉兒,有一條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煙袋斜街。此街東西南北走向,約有三百米長。在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魚廳東街 "。清朝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文考》一書中稱之為"鼓樓斜街"。但後來為何取名煙袋斜街了呢?當年住在北城一帶的旗人大都有抽煙的嗜好,北京城裏的煙葉行業因此而發展起來。抽煙講究用煙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看準了行情一戶挨一戶地開起了煙袋鋪。日子久了,"打魚廳斜街"和"鼓樓斜街"漸漸聽不到了,"煙袋斜街"卻是越叫越響。這就是煙袋斜街的來歷。此外,就是煙袋斜街本身就像一只煙袋,三百米長的街道像是煙袋桿,東口像是煙袋嘴,西口向南邊兒,通往銀錠橋,看上去像是煙袋鍋。這種巧合讓人感覺愜意。
民國以後,清朝滅亡,王公貴族沒了依靠,紛紛破產,於是便把家裏的古董拿出來變賣。而那些新權貴以及富商大賈們又都好玩這些東西,所以煙袋斜街又變成了一些古玩商的根據地,先後出現了一些古玩玉器店。這裏的建築風格樸素典雅,街頭景觀有濃郁的老北京特色,所以老北京人對它的感情特別的深。煙袋斜街有全北京胡同最好吃的羊肉串,煙袋斜街上,在兩頭的入口處各有一個為附近居民生活所不能離開的羊肉串攤,以各自略為不同的手法每天為大家帶來無數個噴香平凡的幸福肉串。
煙袋斜街的小店鋪挨家挨戶的以家庭為單位排列著,很多家是幾輩人繁衍生息在這裏,店鋪是他們生活的根。從前這條從1數到50就能走完的小街上有兩家很大很出名的煙袋店。兩家各自的店門口都立著一個巨大的煙袋。另外還有綢緞店、成衣店、理發店、糧店,小吃就更多了。煙袋斜街上的利通商行是個很老的店。最早這是個糧店鋪子。兩輩人過來,現在這裏賣的是工藝品,都是有點年頭的瓷器擺件,此外兼營漁具。東西都很自然錯落著擱在四處。瓷器架子上、窗臺上甚至電視機上都額外擺了個籠子來養蟈蟈。店主還是個愛說話的和善老人,他指著顯眼地掛在墻上鏡框中的英文報紙,幫你很快認出上面拍的圖片就是這個店,占整半個版,介紹這條街和這個店。老人就進一步介紹他的獨特寶貝:店裏現在還收著和出售的古舊煙袋,價格沒有你想像的那麽貴,可年頭夠久。
煙袋斜街的又一大文化景觀就屬由蓮花市場門樓方向進來的各間裝潢別致的 Bars了!蓮花是這裏的第一家酒吧。坐在樓下就看街景,到了樓上就可以望見整條老街,信步一走,就又到了寬敞無比的大露臺,想必設計者一定是用心良苦!相關人士預言,早已拋棄三裏屯的精華人群將在這裏重新凝聚,這條街將要很出名。
走了吃爆肚,說真的,不覺得十分好吃,因為吃的都是醬料而已,而且凍吃的爆肚好像怪怪的。
吃飽了就沿海(什剎海)走走,經過烤肉季很想進去呢!但是肚子就是不餓,算了吧!下次一定要進去吃個究竟!
吹吹微風,慢慢看風景,細看老伯游泳,溜小狗散步,真的一樂也,很悠閒!
經過望海樓,看過宋慶齡的故居門口,經過大戶人家的屋子,看過舊式建築,完全感受到老北京的生活是啥回事,再走呀走,就到了九門小吃,吃了一頓怪怪的又不好吃的中飯,很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