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就預左會行成日, 仲要唔只去一個地方咁簡單!
仲會去埋周圍個d景點,打算一次過行晒成個天安門東&西,包括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國國家大劇院,再過埋去西單,真係一日都唔知夠唔夠時間。
我們首先去左天安門東下車,根據史記,在天安門城台的下部開有城門五闕,正中的門洞高大寬敞,專供皇帝出入。一天的天安門和周邊遊就正式開始了。
走到兩點多,真的累得不行,就停在故宮的長廊坐了半個小時,吃了一點東西,因為故宮內沒有什麼好吃的,我們就帶了一點東西進去吃!大概3點鐘,我們就原路出來,再看其他對面馬凡路的景點了!
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國國家大劇院,都是在門外拍個照就算了吧,反正進去又沒時間細看,而且我們又餓了,就打算去西單吃點東西再說。其實中國國家大劇院挺不錯的,因為裡面的裝潢都很不錯,看劇應該都很震撼!
最後我們就坐公車,坐了兩站到西單去吃街邊小吃,再去明珠廣場逛了一下當地年輕人的地方。
等朋友下班,我們就打車過去南鑼鼓巷吃晚飯去了!
一整天都是累得要命,可能因為都是用腳走的路多吧!但是故宮真的要去,才能感受到皇帝的厲害,宮女的辛苦喔!
根據網上的介紹,再親身到故宮去感受,真的不一樣,了解多了很多,深有感慨: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北京故宮四周為護城河;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玄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相傳一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其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明代稱承天門)、大清門(明代稱大明門),其後有太和門(明代稱奉天門,後改稱皇極門,清代改今名)。各門之內,兩側排列整齊的廊廡。這種以門廡圍成廣場、層層遞進的佈局形式是受中國古代『五門三朝』製度的影響,有利於突出皇宮建築威嚴肅穆的特點。每年臘月初一,要在午門舉行頒佈次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歸來,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民間傳說中所謂『推出午門斬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的,此說顯然不合史實。 每逢重大典禮及重要節日,都要在這裡陳設體現皇帝威嚴的儀仗。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在明代是「禦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後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中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明清兩朝,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禦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保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於保和殿舉行。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清代殿試自乾隆年始在此舉行。
▲軍機處作為清代最重要、存在時間最長的中央最高輔弼機構,在成立時間上,學術界尚有分歧,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說。軍機處的具體職掌主要是:撰擬諭旨和處理奏摺;議大政,議後提出處理意見,奏報皇帝裁奪;讞大獄,參與重大案件審擬;參與對重要官員的任免和考核;隨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辦事件等。權力所及,均系朝廷軍政大事。軍機大臣須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隨時召見。當天必須處理完畢每天由下麵送達的奏章,以保証軍機處處理政務的極高效率。宣統三年(1911年)責任內閣成立後軍機處撤銷。
▲養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於此地。康熙年間,這裡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後,造辦處的各作坊遂逐漸遷出內廷,這裡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寢宮,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為一組集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一直到溥儀出宮,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後居住在養心殿。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後期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后殿辟為穿堂殿,後簷接出抱廈,並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遊廊相連,形成迴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長春宮廊內壁上繪有18幅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巨幅壁畫,屬清晚期作品。長春宮南面,即體元殿的後抱廈,為長春宮院內的戲臺。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門一道,與後殿相通。此宮明代為妃嬪所居,天啟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後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曾居住長春宮,死後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宮居住。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殿體和殿,清晚期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時,將其改為穿堂殿。面闊5間,前後開門,後簷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亦有東西配殿,前東南有井亭1座。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儲秀宮原為二進院,清晚期拆除了儲秀門及圍牆,並將翊坤宮後殿改為穿堂殿,稱體和殿,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形成相通的四進院落。儲秀宮前廊與東西配殿前廊及體和殿后簷廊轉角相連,構成迴廊。迴廊牆壁上鑲貼的琉璃燒制的萬壽無疆賦是眾臣為祝慈禧壽辰所撰。
▲體和殿位於西六宮的翊坤宮之後,原為翊坤宮的後殿,清光緒年間將此殿改為前後開門的穿堂殿,名曰「體和殿」。殿為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前後開門。東2間相連,慈禧太后居住儲秀宮時曾在此進膳。中間為過道,可出入。西2間亦連通,為飯後飲茶休息室。殿之東西耳房各有1間辟為通道,可連通翊坤、儲秀兩宮。殿前有東西配殿,東南有井亭1座。後簷出廊,東西兩側接遊廊,北轉與儲秀宮東西配殿相連。
▲禦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禦花園。禦花園主要有三大特色:其一,建築佈局對稱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欽安殿為中心,兩邊均衡地佈置各式建築近20座,無論是依牆而建還是亭臺獨立,均玲瓏別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萬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兩對亭子東西對稱排列,浮碧和澄瑞為橫跨於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側伸出抱廈;萬春亭和千秋亭為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廈、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禦花園增色不少。其二,園中奇石羅布,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園內現存古樹160餘株,散佈園內各處,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絳雪軒前擺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經曝曬的朽木,敲之卻鏗然有聲,確為石質,尤顯珍貴。其三,彩石路面,古樸別致。園內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餘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妙趣無窮。禦花園原為帝王後妃休息、遊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藏書、讀書等用途。
▲坤寧宮改建後,即成為清宮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其中宮的地位並未改變。室內東側兩間隔出為暖閣,作為居住的寢室,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與門相對後簷設鍋灶,作殺牲煮肉之用。由於是皇家所用,灶間設櫺花扇門,渾金毗盧罩,裝飾考究華麗。康熙四年(1665年)玄燁大婚時,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巹禮。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雍正以後,皇帝移住養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寧宮,坤寧宮實際上已作為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
▲交泰殿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幹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後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內廷之首,作為明代皇帝的寢宮,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於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後妃們得以進禦。由於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寢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測。皇帝雖然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內,且防範森嚴,但仍不能高枕無憂。清代康熙以前,這裏沿襲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以後,這裏即作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一些日常辦事機構,包括皇子讀書的上書房,也都遷入乾清宮周圍的廡房,乾清宮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強。雍正元年曾下詔,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康熙、乾隆兩朝這裏也曾舉行過千叟宴。
▲齋宮位於紫禁城東六宮之南,毓慶宮西,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之所。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齋戒均在宮外進行。凡祭天祀地及祈榖、常雩大祀前,皇帝致齋于此。遇皇帝宿齋宮,恭設齋戒牌、銅人於齋宮丹陛左側。齋戒日,皇帝與陪祀大臣佩戴齋戒牌,各宮懸齋戒木牌於簾額。齋戒期間,不作樂,不飲酒,忌辛辣。
▲鐘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後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 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訢之母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 。咸豐帝孝貞顯皇后自入宮即在鐘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
▲九龍壁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陽數之中,九是極數,五則居中。「九五」之制為天子之尊的重要體現。整座影壁的設計,不僅將「九龍」分置於5個空間,壁頂正脊亦飾9龍,中央坐龍,兩側各4條行龍。兩端戧脊異於其他廡殿頂,不飾走獸,以行龍直達簷角。簷下鬥栱之間用九五45塊龍紋墊栱板使整座建築以不同方式蘊含多重九五之數。此外,九龍壁的壁面共用270個塑塊,也是九五的倍數。為了不損壞龍的頭面,分塊極為講究。只有悉心的設計,高超的技藝,才能達到如此精湛的效果。紫禁城內的九龍壁與我國山西大同九龍壁、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合稱「中國三大九龍壁」。
▲寧壽宮花園位於寧壽宮後區西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時,在後區西部南北長160m,東西寬約40m的窄長地段內建成一座花園,以備乾隆皇帝歸政後遊賞,故又稱乾隆花園。寧壽宮花園佈局十分得體,山石樹木、亭台樓閣經營有緒。屋頂類型力求變化,色彩豐富,有黃、綠、藍、紫、翠藍等色,梁枋彩繪大量使用了金線蘇式彩畫。中軸線佈置有變化,後半部軸線略東移。整座花園既有私家園林玲瓏秀巧的風貌,又與皇宮華貴富麗的氛圍相協調。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重修時,因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舊設鐘、鼓,由鑾儀衛負責管理,欽天監指示更點,每日由博士1員輪值。每日黃昏後鳴鐘108響,鐘後敲鼓起更。其後每更打鐘擊鼓,啟明時復鳴鐘報曉。皇帝住宮內時則不鳴鐘。神武門作為皇宮的後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後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選秀女,備選者經由此偏門入宮候選。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即日出宮之時亦由此門離去。
★由於皇宮太大,體力有限,另又有很多地方沒有開放,如要一覽故宮全景,必要去景山去看,因為景山地處北京城中軸線最高點、故宮北側,是一座環境優美的皇家園林。園內松柏蔥鬱,古樹參天,登高遠眺,可俯瞰全城。但是這次旅程時間實在太少,去不了景山公園呢!
參觀時段: 早上
入場價錢: 每人60人民幣元
評分:
值得去5